離開趙家村的那天,天空飄著細雨。我開著車,
后視鏡里漸漸縮小的村莊像一幅褪色的舊照片,那些曾經(jīng)讓我窒息的面孔,
終于徹底淡出我的生命。手機導(dǎo)航顯示,距離青禾村還有兩百公里。那是一個真正的貧困村,
藏在深山之中,沒有網(wǎng)紅帶貨,沒有投機取巧,
只有一群勤勤懇懇卻始終被時代落下的老人和孩子。這一次,我想做點真正有意義的事。
當青禾村的村支書老周接到我的電話時,語氣里滿是警惕?!傲中〗?,我們村窮,
可經(jīng)不起騙?!蔽倚α耍骸爸軙?,我不要你們一分錢,我只想看看,
有沒有什么能幫上忙的?!碑斘艺嬲驹谇嗪檀宓耐恋厣蠒r,才明白什么叫“貧困”。
破舊的土房,崎嶇的山路,村里唯一的“小賣部”貨架上只擺著幾包鹽和醬油。
老周帶我見了村里的幾戶人家。李阿婆,七十多歲,獨自撫養(yǎng)孫子,
家里唯一的收入是后院養(yǎng)的幾只雞。張叔,退伍軍人,腿有殘疾,靠編竹筐勉強糊口。
村里的孩子們,每天走兩小時山路去上學,午飯只有一個冷饅頭。沒有一個人向我抱怨,
甚至李阿婆還熱情地塞給我兩個雞蛋:“閨女,拿著,路上吃?!蔽夷笾鴾責岬碾u蛋,
眼眶發(fā)酸。這才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。然后,我在青禾村住下了。沒有直播,沒有炒作,
我用最笨的辦法。挨家挨戶走訪,記錄每一戶的情況。張叔的竹筐編得精細,
但賣不出去;李阿婆的土雞蛋品質(zhì)極好,
但運不出大山;村里的野山菌、蜂蜜、草藥……全是寶貝,卻困在這深山里,無人知曉。
我拍下照片,寫下故事,注冊了一個新賬號:【青山有茗】。第一條視頻,我沒有賣貨,
只是安靜地記錄:清晨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