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曦初露,昌平鎮(zhèn)北的山風拂過松柏,吹動火器營上空獵獵旌旗。
沈行起得很早,昨夜試銃成功后,火器營上下士氣大振。他卻未敢松懈,心中知曉,這不過是剛剛開頭。
昨日試驗的“后塞短銃”結(jié)構(gòu)雖獲成功,但尚有改進空間。火帽仍屬試驗品,紙筒也易潮受損,若大規(guī)模生產(chǎn),必須標準化、模塊化。沈行計劃將其改為“金屬底火+預制紙殼”模式,并試圖打造多管旋轉(zhuǎn)銃托,效仿未來“轉(zhuǎn)輪手銃”。
火器營中負責監(jiān)工的老匠人趙三匠,原本對這位年輕“外行”心存輕視,眼見他一日繪圖、一日試煉,最終打制出實銃,不禁欽佩不已。
“沈爺,您說這法子,將來真能批量造出來?”
“當然能。紙殼可由民間造紙坊按模壓制,火帽由營中銅匠制作,關(guān)鍵是——要統(tǒng)一規(guī)格,才能一體成型?!?/p>
“可這規(guī)矩……軍中要動這般新法,怕不是那么容易?!?/p>
沈行點頭。他清楚,火器不是紙上談兵。眼下只是火器營一隅之地,倘若要推及整個北直、沿海,甚至西南前線,那就不是靠一個張將軍能決定的事了。
他打開隨身帶來的折頁筆記,在記錄紙上寫道:
“短銃結(jié)構(gòu)仍需壓縮體積,試以木托包覆,試制裝配線式鍛造。建議建立一處‘民間火器工坊’,以應(yīng)實驗之需。另備:紙藥防潮方案。”
寫至此處,他突然靈機一動,又補上一句:
“若能制蠟封外紙藥、再用火帽擊發(fā),或可徹底防濕。”
寫畢,他長舒一口氣。
這時,門外腳步急促,一名火器兵前來稟報。
“沈助匠,都尉大人喚您前往西演武場,說有南直隸來人觀摩今日火銃演示。”
“南直隸?”沈行眉頭微動,“是何人?”
“聽說是錦衣衛(wèi)某千戶,還有工部調(diào)來的驗官?!?/p>
沈行心中一緊。他早料到試驗成功后會有人來,但沒想到動作如此之快。
演武場外,三匹快馬正歇于旗竿下,為首一人身著飛魚服,腰掛繡春刀,滿面冷肅,正是來自京師的錦衣衛(wèi)千戶——夏應(yīng)龍。
其旁一人,文士裝扮,年近五旬,持折扇輕搖,卻眼神如鷹隼般銳利,是工部兵器司派來的專驗官,名喚江輔元。
駱文通向二人行禮,道:“此番演示,由我軍中助匠沈行主導,所試之器,名曰‘后裝擊發(fā)短銃’。”
“后裝?”夏應(yīng)龍輕哼一聲,似有所疑,“非朝廷禁斷之制?”
“正因如此,才請兩位大人驗審?!瘪樜耐ü笆郑吧蛑?,可開始演示?!?/p>
沈行上前一步,行禮之后,沉穩(wěn)拿出一具裝配好的樣銃,簡明介紹結(jié)構(gòu)原理,又取出紙藥彈匣,開始逐一裝填。
“點火!”
“砰!”第一發(fā)擊中前方靶柱。
“第二發(fā)!”
“砰!”偏左一寸,仍在靶心邊緣。
“第三發(fā)!”
“砰!”
三連發(fā)過后,四周寂靜無聲。江輔元摸了摸胡須,緩緩道:“我聽說,這種擊發(fā)裝置,是你首創(chuàng)?”
“不敢言首創(chuàng),”沈行謙遜道,“只是將舊有構(gòu)想整理、實踐而已?!?/p>
夏應(yīng)龍卻皺眉問:“你可知,朝廷禁斷私制火器,尤其非制式兵器之原型?縱是兵部授權(quán),亦不可越級擅造。”
駱文通冷聲道:“此器乃奉張尚書之命,軍中試驗,并未外流。”
“張尚書?”江輔元微露驚訝。
“不錯,兵部尚書張文定親筆手書在此?!瘪樜耐◤男渲腥〕龇庥?。
夏應(yīng)龍掃一眼,不再多言,但目光落在沈行身上,多了一分難測。
散場之后,江輔元私下留下,約沈行于火器營中小飲。
席間他笑道:“沈助匠,老夫年少時也在工部兵械司任過數(shù)年,知那‘火帽撞針’之法,早年有人曾想仿制,卻無疾而終?!?/p>
沈行拱手,“晚輩不過舊術(shù)新用?!?/p>
“你若真愿施展拳腳,不妨來工部任事,兵器司正缺人。”江輔元舉杯,“朝中不乏識才之人,尚書若肯保薦,前程無量?!?/p>
“多謝江大人厚愛。”沈行未表態(tài),只低頭淺笑。
他心知肚明,火器一事事關(guān)軍政大局。今日試驗,既贏了駱文通的信任,也引來了江、夏之輩的關(guān)注。他現(xiàn)在雖是張將軍一系,但日后在朝堂之上,恐怕避不開這滔滔權(quán)勢旋渦。
入夜,沈行走回營帳,忽聽秋桃低聲喚道:“沈公子?!?/p>
他停步,只見秋桃立在路邊,臉色有些不安。
“小姐讓我轉(zhuǎn)告您——近日父親屢被言官攻擊,說其私用匠人,違制造器,朝中已有風聲傳來。”
沈行聞言一震:“他們敢動張將軍?”
“不是明著動,是借題施壓。”
“……我明白了?!?/p>
“小姐還說,”秋桃低頭輕語,“若公子日后回京,小姐愿設(shè)宴親迎?!?/p>
沈行聞言,不由失笑:“她倒是坦率。”
“小姐還說——若不親迎,怕你便忘了她了?!?/p>
沈行沉默了片刻,微笑:“那便請她多備幾壇春釀?!?/p>
夜已深,火器營高臺之上,沈行獨自站在風中。
望著遠方昌平鎮(zhèn)的燈火,他暗自盤算:此次火銃若能獲工部采納,便是撬開軍政改革的第一環(huán)。隨后可設(shè)“火器專廠”,以軍民共制模式,推廣于北疆及東南沿海。
而他真正的目標——是打造一個能支撐工業(yè)雛形的軍事科技體系,哪怕代價是卷入風口浪尖。
“張將軍、張若瑤……若真能并肩,也值了?!?/p>